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快樂的人更健康長壽


快樂的人比起不快樂的人更為健康而且長壽的說法已經不是新聞;現在一份文獻又進一步提出如生活滿意度、樂觀態度與正面情緒等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受促進健康長壽的證據。
調查結果摘要如下:
縱貫性研究:擁有相當龐大的樣本數,並且追蹤研究對象長達十年以上。研究發現,不論是健康或是生病的對象,個人幸福感受較高的人,死亡率都確實較低。擁有幸福快樂、對生活滿意、充滿希望、樂觀及幽默感等積極情緒都可使死亡率下降並延長壽命。
生理與健康:個人的情緒會影響血壓、皮質醇及發炎症狀等生理狀態。研究發現,悲觀的人血壓通常較高,憤怒和敵對不僅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也會促使疾病及發炎症狀,壓力則會降低免疫的反應;擁有良好的社交聯繫、感受得到支持的樂觀人則有更大健康的可能。
實驗操作情緒:研究中發現被誘導擁有積極情緒的人比起消極的人更能在緊張過後使心血管恢復正常;彼此敵意深的情侶或夫妻傷口癒合較慢、免疫反應也較差。
動物實驗:藉由觀察動物遭遇某些情境來觀察對於健康及壽命產生的影響。研究發現,社交緊張的猴子更容易出現較廣泛的粥狀動脈硬化;而豬隻學會獲得獎賞的方式以及能夠控制某些環境因素之後,牠們的傷口復原速度及肉質都出現了改善。
自然環境下的準實驗:研究中,刺激的活動及天災都會影響心血管及免疫系統的運作,天災、喪親及觀看刺激的運動甚至會促使某些人心臟死亡。此外,過度工作及擔憂也顯示會在平日增加皮質醇的含量,假日則不受影響。
促進幸福感的作法:研究發現,進行 3 個月冥想和漸進式的放鬆可以降低高血壓;而除了傳統諮詢外還接受 A 型輔導的心肌梗塞患者, 5 年內的死亡率相對較低。
個人幸福感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研究顯示,正面積極的情緒不僅可降低疼痛感,對於疼痛的忍受度也較高。經由指示保持正面情緒的纖維肌痛及關節炎患者都表示不那麼痛了;女性患者則表示當她們看著另一半的照片時,能降低疼痛的感受。
整體來說,這些研究都證實了主觀幸福感受確實可以使人健康和長壽

拒絕負面情緒,常保身體健康

  有些人可能天生比較悲觀,有的則是在生活中接二連三的遇到挫折後思考轉為負面,或是對於自我價值抱持消極的想法,認為無法在現實社會中生存而導致情緒陷入憂鬱的深淵。
  專家指出,消極的想法實際上會妨礙中央神經系統和大腦之間的血液流動;因為大腦無法正確控制血壓,便影響到大腦及人體的運作,不僅記憶力會降低、睡眠出現障礙及情緒煩躁,免疫功能也會下降而容易生病。拒絕負面情緒可以使人生活得更長、更快樂、更有成就。
  近來一項瑞典的研究也顯示,憤怒的情緒爆發對於健康的傷害可能比壓抑還大;在研究裡接受測試的女性中,直接表達憤怒情緒的人死於心臟併發症的機率可增加達 42%,而選擇壓抑或是控制怒氣的女性,死亡率則增加 19%。我們應該要學著以適當的管道紓壓,幫助身體更好的應付令人難受的狀況。
  生活步調太過緊湊、充滿競爭及壓力的生活型態或是太過於追求完美的個性往往導致體內有害的胺基酸及蛋白質含量增加,提高動脈發炎及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想要處理消極的情緒或是壓力,大部分的人都有偏好使用的方式,但是在這些方式之中有些卻可能造成比壓力還要嚴重的問題,如酗酒、吸菸、吸毒及暴飲暴食;積極的方式應該是像冥想、運動、深呼吸、寫日記及聽音樂等對長期健康有好處的活動,壓力本身遠不及如何處理它重要,以下有幾項建議:
  • 調整環境:週遭環境的色彩、光線及聲音對於一個人的情緒及健康實際上有相當大的影響,可能使人感到慰藉或心安,也可能使人不快或不健康。所以適時地改變這些要素,對於調整及處理負面的情緒會很有幫助。
  • 光線:光線不足或室內的人工光線都可能造成壓力而導致情緒暴躁、思考混亂、身體不適甚至罹患疾病。傳統的日光燈所產生的光源缺少自然光中某些波段的光線,而根據研究指出,只要將這些光源替換成光譜完整近似陽光的燈光,即可減少壓力。
  • 聲音:週遭環境中的聲音對於壓力的增減也有顯著的影響,所以意識到噪音如何影響我們是很重要的。
  • 色彩:色彩同樣會影響我們的身心狀態,了解各種顏色可能會帶給你的感受也很重要。
  • 製造喘息的空間:改變生活的步調可以讓人找出重新審視問題的新方法;暫時將心思轉移到其他目標,休息一下,強迫自己遠離壓力來源。
  • 運動:運動對於身心狀態都有所助益,可以嘗試散步、健行、伸展運動、慢跑或騎單車等體能活動,幫助釋放龐大的壓力,即使只有十分鐘也能有效減少壓力。
  • 學習時間管理:妥善運用時間可以減少壓力並更有效地達到目的,將每天所要進行的事項列表,依照輕重緩急逐步完成,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 分派工作:將工作分派給他人完成不僅可以減少壓力及創造更多時間,還可以增進彼此的信任。
  • 注意壓力的症狀:壓力常會導致心跳加速、肌肉緊張、呼吸較淺,並常常伴隨噁心或頭痛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請馬上休息。
  • 充足的睡眠:睡眠充足可以使人更好地處理壓力,睡眠環境也很重要,確保沒有什麼會干擾睡眠安寧。
  • 經常大笑:研究已經證實,大笑可以有效降低壓力及增加免疫力。人體在大笑的時候可以增加大腦的血液流量及體內腦內啡的含量,促成愉悅的心情。
  • 尋找談心的對象:找人傾訴心中的煩惱可以幫助減少所承受的壓力,但是要注意找的對象是願意傾聽不妄下論斷、且能幫助你發現解決辦法的人,接近那些樂觀的人,遠離那些思考負面者,他們可能會影響你的人生觀。
  • 積極鼓勵自己:將具有鼓勵作用的名言錦句牢記在心,經常複誦並且寫下鼓勵自己的話。
  • 學會說不:背負太多責任也會增加壓力,了解自身的極限並且量力而為,不需要為拒絕感到罪惡;避免經常閱讀負面的媒體訊息,專注在實際有用的事情上,如園藝、運動或是與小孩玩樂等,以幫助放鬆身心。
  • 深呼吸:急促短淺的呼吸會使體內的含氧量不足而造成壓力上升,有意識的深呼吸可以幫助身體放鬆。當情緒到了臨界點的時候別在讓自己深陷在渾沌的狀況裡,離開爭執現場,強迫自己深呼吸、冷靜下來。
  • 攝取豐富的營養:壓力經常會使人食用大量的垃圾食物而使情況更加惡化,因為高度精製的食品會對血糖產生不良的影響而造成更多壓力,應該自我控制。喝大量純淨的水,食用天然的全穀食品可以幫助人體功能維持正常的運作。更別忘了慢慢享用並欣賞食物,囫圇吞棗絕對不健康。
  • 心存感激:試著想些好事讓自己心存感激,懂得欣賞是有力的壓力剋星。
  • 按摩: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壓,幫助紓解壓力及提升正面情緒。
  • 有趣的是,史丹佛大學所進行的研究發現,很多人常會低估了他人的問題和痛苦,認為相較之下自己的生活既沉悶又無趣,於是陷入過度和不必要的負面情緒當中,甚至導致憂鬱。實際上,實驗對象有近半數表示自己在同儕面前會將真正的、負面的情緒隱藏起來,以至於別人看來自己一切都很好。

  但卻很少人知道,大部分朋友們其實也跟自己一樣,因為人們易於用外在事物來衡量一個人的實際狀況,譬如他對公眾的態度或是臉書的狀態,於是就覺得別人過得都比自己好。在社群媒體興盛的現在,更加放大了一些人謬誤的觀念。抵抗負面情緒需要持續的努力,了解自身的思考模式及保持積極的態度是成功的關鍵。
  所以,別窩在電腦前關心別人不一定真實的狀態了,到外頭走走或打個電話約朋友出來吃飯聊聊吧!好好休息一天,在這一天裡誰也不比你自己重要,把時間花在能夠振奮精神並釐清優先順序的活動上,應該能幫助你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對於未來方向或目標有更明確的想法。

放不下的病症  

中西醫學觀點│放不下的病症
?"
解鈴還須繫鈴人,放下的當時很苦,但隨之而來的是海闊天空。


文 ◎ 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有一種狀況,心裡總是放不下,剛剛想瓦斯已經關掉了,回家看,真的已經關了,但一出門,又開始想:「我瓦斯關了沒?」心裡一直滴咕著。人家一看這人簡直是神經病,明明剛剛才確定瓦斯已經關了,但現在又再擔心到底瓦斯有沒有關。最後,受不了了,又跑回去看到底瓦斯有沒有關。這種讓人簡直快瘋掉的狀況,西醫稱之為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亦有譯作沉溺,是一種神經官能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患有此病的患者總是被一種強迫思維所困擾。患者在生活中反覆出現強迫觀念及強迫行為,但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這樣是沒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卻無法擺脫。

心裡明明知道是沒有必要的,還是放不下。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實在是太常見了,宗教中都講要人放下,人才會自在;但放不下而且太嚴重的,就會伴隨強迫行為,也就是忍不住內心的焦慮,一定要去做才放心,但這放心也撐不了多久,很快又執著得不行,非要再來個強迫性行為,才能讓自己鬆口氣。

西醫治療強迫症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辦法,仍是從心理治療最有效,服藥頂多是給予鎮定安眠劑,看能不能讓病人「放下」,但效果終究不彰。久治不癒的患者,西醫還考慮使用神經外科手術加以治療,但需嚴格掌控病患對象。並且使用手術治療,有可能會對大腦造成一些未知的損害。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提到五臟功能與情緒的關係:「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腎主恐」,其中的脾主思,「思」就是過度思慮的人,過度憂慮的人脾胃就會出現問題,常常覺得腹脹悶痛、食慾不好;而脾胃出問題的人也容易過度的思慮,遇事猶疑難決,反覆躊躇。也有調查發現75%強迫症患者有高智商,且多為白領階級。很多整天坐辦公桌的人,一直在動腦,埋首於案頭思慮,坐著不動,常常也消化不良,肝氣不舒,心情鬱卒,若個性鑽牛角尖,就容易思慮過度,強迫症就多多少少容易出現。

中醫面對強迫症的患者,除了心理疏導之外,還是要調理身體,讓生理影響心理的因素減少。解鈴還須繫鈴人,放不下的終究還須放下,否則只是自尋煩惱。放下的當時很苦,但放下後,感覺就輕鬆多了。